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小教室-關於ego


「ego」這個英文字照英漢字典的說法是指的「自我」,但個人認為「我執」或是「我慢」可能會更貼切我們在西斯特瑪練習時所要觀察、處理和放下的「ego」。

在練習上頭會看到的ego大概是這樣:

練習時不是去探索彼此的可能性,而是讓練習對手不好練習,顯示自己程度比較高(自認為讓人家不好練就是在幫人,這不是體貼而是很明確的ego);以一個很簡單的練習作為例子:

甲兩手伸直在身側往兩側v字上舉,乙在面對甲的位置,同樣兩手伸直置於甲之兩臂上給抵抗,使甲的手不容易作到v字上舉。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讓甲的手舉不起來或是練肌力,而是讓甲去找到在有抵抗時如何以盡量不抗力的身體運用方式去應對。也因此乙的角色是給一個適當大小的力氣,讓甲不是那樣容易的做到動作的要求。


但練習時會看到擔任乙角色的同學死命的壓制甲而使得甲的手沒有辦法上舉,完全得不到這個練習要傳遞的概念。相反地,甲在這個練習只得到滿身的緊張、挫折感甚至是不愉快。在這個例子裡,甲、乙都浪費了時間。在這個例子中,乙應該以甲可以承受的能力給抵抗,並了解這個練習是幫助甲成長而不是展現自己的ego。

再舉一個對練的例子:

甲乙站立腳不動,乙以手推甲身體任何部位讓甲失衡,甲則以不給支撐的身體運用方式維持平衡不讓乙將自己推出。由於是練習,而且是個探索可能性的練習,所以乙推甲的速度是由慢到快、力量是由輕到重、手法是由簡至繁。目的不是讓甲每被乙推就失衡,而是甲乙雙方藉由這個練習去找到不給支撐的身體運用方式,以及觀察自己的身心。有時會看到擔任乙角色的同學在推甲時手上不是給單一方向,而是以不同方向追甲的重心方式、或是故意在接觸點上推擠甲的重心,使甲無法對應並使得練習無法順利進行。並不是說乙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去推甲,或是甲不用練習如何應對這樣的推擠,而是在順序上頭沒有做好。乙正確作法是:當發現甲沒有辦法應對自己的推法時,需要降低強度讓甲可以練習、成長,當甲熟悉同樣推法後再開始增加強度。

對練的目的是幫助彼此的成長,而不是在比較勝負。否則,只是浪費時間和生命。

西斯特瑪有很多關於用拳擊打的練習,由於這種肢體接觸的碰撞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但這又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負面情境,所以西斯特瑪當中有許多小練習幫助練習者找到自己的應對方式:身體上以及心理上。比方說我們有擊打+挨拳的練習:


甲乙面對面站姿,乙以拳擊打甲身上的不同部位。這個練習中,乙在練習如何將拳適當的放在甲的身上以及傳遞力量外,甲也練習如何接受這個擊打,同時在身體上以及心理上。


甲的身體上需要放鬆:不讓外界的力量引起自己的緊張並使的外界的力量和自己緊張相乘而進到自己身體內。


心理上則需要放掉ego:各種情緒和想法可能會在自己的身體被力量碰觸時升起,甚至有可能會有過去的身體或心理印記被觸發,如何觀察並放下,是甲要練習的部份。


乙在練習時需時時注意甲的身體及心理狀態,並在甲的承受範圍內進行這個練習。但有時會看到有些擔任乙的同學完全不顧及甲的承受能力,在練習時傷害到甲的身體或心理。如果乙自認為自己程度高的話,應該要能配合甲的程度進行這個練習;如果乙的程度低,那麼甲必須要保護自己並提醒乙關於自己的承受能力,請乙放輕力量進行這項練習。

我們是對練,不是互相傷害。

為了了解ego,我們還有下面這個練習:
甲配合呼吸緩慢進行四大運動,乙則以掌拍或拳打甲身上的部位(包括臉上的掌拍),youtube上頭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這個練習的影片,會看到很多老外在臉被打時滿臉通紅的呼吸並繼續做四大運動。這個練習不是在虐待甲,而是讓甲觀察自己的心理及身體,在這樣的壓力下是如何反應的。所以在練習時甲乙雙方都需要認真(但不需要額外緊張),才能彼此都在這個練習當中得益。


要記得,練習時耍小聰明玩弄自己練習夥伴顯示自己優越的ego不是好事,這樣的作法除了浪費時間之外,會愈來愈沒有人願意和你一起練習。


你做的事情,有一天會回到你自己身上,所以,還是做個好人吧。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THE ORIGIN" Seminar by Mikhail and Daniil Ryabko, Tokyo, 5/3,4,5, 2019 參加心得





這是Mikhail 和 Daniil父子一起上場的研習會,研習會的主題是The Origin,實際的內容是關於如何應用「非接觸」(non-contact work)的一場研習會。所謂的「非接觸」指的是沒有實質肉體上的接觸而進行控制的方法。這和一般想像中凌空揮一掌或是眼睛瞪一眼對手就會內傷或是內臟爆掉的東西不一樣,它是透過不同的方式建立與對手間的連結,進而控制對手的方法。延續我們在西斯特瑪練習上所追求的進步曲線:透過使用更小的力氣、更少的動作得到更大的效果,「非接觸」不過是在這個理想上的一個通過點而已。


「非接觸」發生在很多地方:打籃球或踢足球時的假動作就是一種「非接觸」、路上的交通指示也是「非接觸」、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非接觸」的發生,它並不是神祕的東西。

在練習上「非接觸」的練習是從接觸開始的,先由接觸的練習中找到控制的方法,再過渡到「非接觸」的練習,最後,回歸到對自己的了解上面。

研習會第三天的暖身是繞會場跑步,Mikhail對這個暖身的指示是:用重量帶動身體移動,腳隨之自動移動,雙手輕握拳像是要打自己下巴一般的左右隨著動作。這個跑步方式和去年Zaikovsky在台北研習會前一天晚上的特別課時示範的跑步方式一樣,但是解說方式不同。之前一直執著於上半身form的關係,腳雖然也可以自動帶動身體,但要很久才會出現跑步時不壓迫到膝蓋的感覺。但在會場中,很自然的可以應用form帶動身體移動,並且高速跑了幾圈也不會怎樣累之外,膝蓋沒有承受自己身體重量的感覺,很舒服。這似乎是和Mikhail所提點的拳頭的動作也有關係,因為現在已經可以將form應用在全身,這個拳頭的動作很好的幫助了全身form的完整。

但是現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到這一點,中場和日本同好們在聊天時,他們也有同樣的看法。我們一致認為會場中會有人以為Mikhail所說的是體重的移動:用身體的往前傾讓體重帶動身體前進。但這點大錯特錯,用體重是不可能做到這種移動的。

同樣有另一個練習是用手在站立的對手的背後控制對手的身體往前往上傾,在感到有「空隙」時讓對方往前往下倒。控制的一樣是重量而不是體重,這和自己跑步是一樣的事情,只是現在移動的是別人的身體,就感知的應用來說是一樣的。

研習會當中有些東西是在2011年莫斯科集訓時教的東西:用末端帶動身體。但當時完全不知道在幹什麼,這次研習會中整個觀念得到了更完整的提昇。尤其是現在看Mikhail示範時已經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身上的東西,Daniil也教示範了些應用末端帶動身體移動,結合Zaikovsky去年和今年在台北研習會的示範,終於瞭解Zaikovsky哪種像鬼魅一般可以飄忽不定移動的身法是怎樣做出來的。這個東西很有趣,Daniil帶了一個應用這個東西擠地鐵的練習,用「非接觸」的感覺在人群當中找到自己的舒適位置以及無礙的移動。

「非接觸的練習中,Mikhail提到,「非接觸」做不出效果時就直接打下去。不要執著在「非接觸」上。另外,自信很重要。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2019俄羅斯武術西斯特瑪台北道場總部指導員研習會Effortless power and beyond by Vladmir Zaikovsky心得分享






這次研習會除了本地台灣的學員外,其他還有來自美國、日本、香港、大陸等地的學員參加。而研習會才剛結束沒有多久,但卻有種時間已經過去很久很久的感覺。主角研習會的時間是兩天,但感覺上是四天的份量。


很有種大夢初醒的感覺。


延續Zaikovsky今年二月在日本的大阪以及東京研習會的主題,這次的台北研習會照往例是日本研習會所探討主題的解答所在。套句一位有全程參加Zaikovsky今年日本所有行程後來台參加這次研習會的日本學員說的話:「西斯特瑪台北道場好壞,Zaikovsky在這邊講解的好清楚,在日本都沒有說的這樣清楚。」

話雖然如此講,但是Zaikovsky才幾天不見(二月初道別後四月下旬重新碰面),功力竟然又有成長,只能說莫斯科總部每兩個月就給個研究課題真的是能讓在總部上課的人突飛猛進的進步。而沒能跟上總部這種步調的,大概就只能自己閉門造車了。


主題說的effortless power,Zaikovsky的解釋是這樣子的:effort指的是我們肉體的力量,而power指的是改變事物的能力。我是用「無力之力」來作為翻譯,不見得達義(意),但相對來說可能會比較好進行說明。


至於beyond,字面上指的是超越,而在操作上,是使用肉體之外的東西:感官、知覺,還有「愛」。最後的「愛」,在研習會後的特別課程的對練練習當中,Zaikovsky讓學員們感受胸中有對家族或是對心愛的人的「愛」進行同樣的練習,馬上練習的品質就被提高,Zaikovsky在看到特別課程學員們現場當下的進步時自己也很高興,他說這是beyond the beyond。


這次研習會不同於去年台北研習會時所提的internal form、movement,也不用今年二月日本研習會說的breathing (but not inhale and exhale),而是已「form」這個名詞進行整個主題的說明。他強調有很多種不同的form存在,這次教的不同於過去的internal form,而是屬於external form。具體的操作是找到自己在自然站立的體勢下,雙腳感知到身體上半身重量的感覺外,呼吸時更要能感受到全身的細胞都參與在其中。



Zaikovskky強調在研習會的期間他會不斷的重複這些指示,而在研習會期間所有的練習都必須要一直記得並且使用這些內容在練習當中。當練習做不好時或是感覺跑掉時,必須馬上回歸到form的具體操作指示。此外,在靜止的狀態下找到form的感覺不會是難事,要求是在動作的狀態下一樣可以有form的覺知。


form在使用上,則是用自己的form去「連」(Zaikovsky在解說時用的英文是reach)對方的form而產生作用(這個部分很難翻譯,我個人在操作上的感覺和connection的「連結」有些類似,所以我用「連」這個字)。


研習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感覺」(perception)。要能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感覺外,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感覺。在本次研習會的特別課程中,Zaikovsky帶了一個練習,這個練習是一個人站在多數人的旁邊,挨次的到每個人身邊去感受對方對自己存在的感覺,並且在上面再加一點「什麼東西」。這其實就是昨天剛結束的Mikhail & Daniil東京研習會(2019/5/4,5/5)的內容主題:「非接觸」的相關練習。同樣的,進行這個項目時必須先找到自己form的感覺,用自己的form去感覺,用自己的」form去連結、去給東西。

並且去探索有form時和沒有form時對手的感覺,Zaikovsky過去曾經示範過如何無聲無息的在人背後出現,上過這次課後我才了解該如何去探索這種動作的作法。


這次研習會的另一個關鍵字是「背景」(background),他要我們成為背景,在做任何的事情時。我們也發現Zaikovsky是真的一直有在這個狀態當中,甚至我們在特別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明明他正在指導學員們進行練習,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一眼就在所有的學員(現場人數大概二十人左右)身影中辨識出他的存在。他也在對練的練習當中做了些許的「背景」應用的示範,對練的對手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之外,完全的被玩弄於股掌之上。關於「背景」,Zaikovsky做了些說明,他說我們可以去注意看Mikhail和其他人的合照,如果你能感覺,你會感覺不到Mikhail的頭的存在,而只會感覺到他的身體的存在。但是照片上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只會感受到頭哪邊有很大的存在。


這次研習會中有許多的身體扭轉或是關節技的相關練習,主要是練習如何以form作為應對:不讓對方的力進到自己的form中或是鎖住(lock)對方的力量。在練習時不可避免的會有疼痛的感覺(因為做不到真正form的對應),參加研習會的日本學員私下討論Zaikovsky是不是把自己手上的神經偷偷切斷所以不會痛?!? 但是當能了解以及應用「背景」這個概念後,很神奇的疼痛是真的不會發生的!!而且對手愈用力愈會破壞自己的體勢,最後以自己失去平衡收場。


form的存在是全身性的,以前我很執著於胸口的form,並認為這就是全部,但這次Zaikovsky在海邊加場的小練習中示範了form如何應用在大自然中破碎的地形以及不好施力的環境讓身體動作一樣輕以及敏捷。


這次兩天的研習會中午都沒有休息,第一天很誇張的連續七小時的課操下來,第二天也是連續的六小時操練,完全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研習會。也因為如此,學員累是當然的,作為指導者的Zaikovsky也是被操到累到不行,尤其這種form的練習很燒腦,大家都覺得兩天下來有上四天課的感覺。課程中間不休息是因為要進入到form的狀態需要時間,如果中間因為午飯的關係打斷的話要重新找回會再花一些時間,這是很可惜的。Zaikovsky提到這也是一般的週間課學員會碰到的困境:結束一天工作後去道場上課,前面花一個小時左右把白天的事情丟開,讓身體和心理進入狀況後,再沒幾分鐘就要下課,真正練到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參加研習會的好處就在這個地方了。Zaikovsky也提議在台灣舉辦像莫斯科及多倫多總部一樣的西斯特瑪合宿練習,那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目前西斯特瑪台北道場也積極的在朝這個方向進行規劃。


整個研習會的行程的最後,Zaikovsky提到為何他要用form這個字作為說明的工具,那是因為大家一定想不懂這到底是什麼。 這個字根本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探索的內容,而不是去追尋那個字的定義。回顧Zaikovsky的教學,他一直進行手把手的示範:給學員們看到或是感覺到做對的感覺如何,而不是強調怎樣操作。同樣一個結果可以有千百種操作的方式,但如果拿到一種之後就認為那是絕對的話,剩下的千百種減一的操作方式就不可能得到了。所以在教學上他盡量的不去給操作型的指示而是讓學員們去思考、感受,以及養成探索的習慣。他強調西斯特瑪不是用教或是學的,而是由自我探索而來的。他也提到作為一個指導員,至少要知道自己講的東西自己會不會,而不是用打高空的方式說一堆理論去唬人。他舉了一個比喻:一個大師master和一個教授professor的差別在於,教授學的是知識,結果是變成一堆書或是論文,最後變成個死的圖書館,而大師有的則是活的創造知識的能力。


感謝Mikhail派Zaikovsky來台灣給我們這麼充實的課程,也感謝Zaikovsky不厭其煩的提點我這個笨且固執的學生,還有他對我們學員的照顧;也謝謝SYSTEMA OSAKA的大西先生全程的參與,讓在場的學員們可以親身體驗日本西斯特瑪第一高手的風采。謝謝我們台北道場美麗CEO Sandra的運籌帷幄,還有參加的學員們讓這次活動圓滿的告一段落。這次還要特別謝謝黃健瑋提供花蓮的場地,讓我們有機會學到更深入的西斯特瑪,也讓我們開始認真思考西斯特瑪合宿的可行性。


學習的路還很長,希望我們彼此在下一次的見面時,都能有飛躍的成長。也期待各位同樣支持下一次台北道場舉辦的研習會。